前言
2024年在微博上给自己立了一个OKR是「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个「有趣」的来源,其实是翻看以前的微博时,18-19、20-21年这两段时间的整个人状态是个人最喜欢的。
抛开那时候还不满三十岁的青春生气不说,更多是工作上做着自己还比较喜欢的事情,能感受到自己的迅速成长,团队同事和老板也都是一群高学历聪明人并且少了很多傻逼间的低劣宫斗场面。
生活里,逐渐跳出舒适圈广泛涉猎各种兴趣爱好,比如穿卫衣的习惯就是18年有段时间比较迷彭昱畅时学的。那段时间也喜欢在上下班路上拿着iPhone X用nomo拍一些现在看来模仿低劣胶片质感的照片,但照片里北京二环里阳光的漏影也成为日后怀念的注脚。
18-19年外面的世界发展很快。日本那一年的流行文化恰好精准踩到我的审美点上:aimyon在18年发行了「マリーゴールド」,King Gnu发行了「白日」,official higedam发行了「pretender」。在之后的几年,这都是我听得最多的流行音乐人。流行小说上,乌贼写出了他网文生涯的巅峰之作「诡秘之主」,追得不亦乐乎。
很可惜后面就是大家都懂的三年疫情,而我也换了工作并且每天工作如上坟。24年年初,有一次翻到20年在微博和别人对线吵架,发现当时连吵架都是翻着论文引经据典言之有物,妥妥一个INTP。所以想,还是要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现在2024年结束了,对OKR打个分的话,只能算不及格。BTW,如果以标准的OKR的定义,这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OKR:没有量化的衡量指标,没有细拆的O和具体的执行动作,摊手。
那么,简单回顾一下2024年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又有哪些是可以被铭记的。
工作:6.0/10
工作上还是乏善可陈。2月份从美团跳回了字节,本意是想回成都而投了字节的本地生活,但因为另一半没有找到成都的工作,又被迫在北京待到了6月。
我不喜欢美团,自然地,我也不喜欢字节本地生活——这是一个超过1/3的原美团人组成的和美团类似的业务部门,与其说是字节范氛围是字节洼地,倒不如说是美团价值观复刻。另一方面,成都合适的职位只有风控运营专家——title再怎么花里胡哨也是运营,而运营是我过去最不喜欢的工种,运营的主要工作基本都踩在我的雷区上。但为了回成都,勉为其难地接了这个offer并且到现在刚好工作了一年。每一天都上班如上坟,一如在美团时一样。
作息:5.0/10
很遗憾作息仍然维持了2点睡、9点半起的传统。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同时如果还想要有点属于自己的下班时间,那么晚睡几乎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作息上给了不及格,但好像我也没什么其他的办法。
音乐:7.5/10
2024听的音乐总的来说也是乏善可陈的一年。
这一年听NewJeans最多,也成为了NewJeans的粉,但很可惜这一年也是NewJeans命途多舛的一年。年度歌曲是「ditto」,这一年又听了几百遍。「ditto」自带的东亚校园伤痛文学情绪在这一年里一直贯穿在我的生活心理状态中,常常在上班途中和出差的飞机上听着「ditto」突然沉默。如果看24年新发行的歌里听得最多的,大概是「Supernatural」。New Jack Swing的律动和流行式的旋律让我经常反复重播。
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歌曲是omoinotake的「几亿光年」,是一首胡子男风格的日式流行,听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是旋律线条流畅顺耳,在这一年的billboard J-POP TOP10里算是一股清流了。
除此之外,还有Chante Moore在歌手上直播版本的「If I Ain’t Got You」,也是惊为天人。
学习:5/10
首先,24年没有看完任何一本专业性的书,悔过。一方面工作确实用不到(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吗?运营这个工作主要还是拉皮条和paperwork),另一方面是在美团待了两年后,已经和技术向的东西彻底脱节了,要重新捡起来需要一些勇气,并且也会常常自我质疑「这样做还有什么必要吗」。总而言之,24年在技术上是彻底垮掉的一年。
论文也没怎么看,原因同上。另外,24年全年都处在一个「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的迷茫状态中,大部分时候都是东看一点,西看一点。现在回想,这一年浅浅地了解了一下深度学习做tabular数据的新进展和时序数据的异常识别,但都只是浅尝辄止。也重新看了一下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因果推断在业界的使用,但书也没怎么看完。
公开课or网课,这一年也是0。
这一年的代码量甚至小于了100行——SQL不算。以至于某一次需要用Python做一个比较detail的数据分析的时候,连基本的语法都忘得干干净净,摊手。
阅读:6/10
这一年完本的小说里没有什么是印象特别深刻的,看虚构小说更多是阶段性找个事情消磨时间,与19年狂热地追诡秘的连载截然不同。
但得益于从24年下半年开始骤然增多的出差频率,让我重新拾起了飞机上用iPad Mini看书的习惯。
这一年首先把断断续续拖了好几年的「大灭绝时代」,在10月18号广州飞成都的3U6714航班上看完了。除了六次生物灭绝带来的情感冲击外,另一方面我还是很向往书里那些科学家们做田野调查和科研的生活方式。
在此之后,「教育的浪费」看了一半弃书:这真的是一个经济学家写的么,车轱辘话来回折腾。
然后是「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我以为作者会讲自己负责好奇号、机遇号的火星探测项目中的经验,但读到后面越来越像一本略拙劣的成功学著作。
「太白金星有点烦」:略微超出预期的快餐文,马伯庸难得的没有烂尾,字数也不多,记得好像一个来回航班就看完了。
旅行:7/10
24年因为跳槽的缘故,旅行频率比23年低了很多。
1月元旦节去了厦门,2月春节去了乐山,10月国庆去了拉萨,11月的一个周末去了九寨沟,12月底为了刷川航积分去了一趟鄂尔多斯。这就是24年的全部旅行行程。
BTW,因为出差的缘故,差不多每3周会飞一次北京,趁机把川航刷到了白金卡。但不得不说川航现在的飞机餐甚至不如国航,如果不是因为身为四川人对川航和熊猫有家乡滤镜,我大概率会弃川航改刷国航……
数码设备:NA
24年在数码产品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更新。
- 手机:手机是23年买的iPhone 15 Pro Max并且肉眼可见还能继续坚挺一年。
- 耳机:依然是几年前首发买的AirPods Pro2,因为随时会开线上会议,所以AirPods全天都几乎挂在耳朵上不取。
- 音箱:回成都之后,又买了两个HomePod新款用来组家庭立体声音箱,但实话实说音质还是不如一代的HomePod。
- 其他配件:必须重点提一下小米的踢脚线取暖器,此刻就在我的脚边,四川阴冷的冬天全靠它。
影视作品:6/10
24年进电影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当年新上映的新电影里,「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相对更喜欢的一部,除此之外「从21世纪安全撤离」也还不错,但应该没什么二刷的冲动。
如果抛开「新上映」这一限制,24年最喜欢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也是一部人人都觉得我一定会第一时间看但我居然硬生生拖了三年才开始看的电影。在这里直接引用我在豆瓣上留的短评吧:
拖了很久终于把这部电影看了。除了故事大部分剧情发生在我的家乡以至于带来了一些陌生的熟悉感之外,其他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小时候看的科幻世界,想买而家长一直不肯买的天文望远镜,以及曾经想过的,「朝闻道」里也提过的问题,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是一个中年社畜不会再去深入思考的问题吧,笑。
其次是「花束般的恋爱」,感触太多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写短评。
总结:6.0/10
2024年过去了,这是乏善可陈的一年,年度盘点也只需要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可以匆匆总结。如果一定要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打个分,我可能会给到6分:及格。给到一个及格分数,是因为这一年肉眼可见地做出了改变:离开北京,回到成都。下半年虽然过得比较混乱,但这也许是从一种生活状态中脱离,尚未准备好进入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过渡阵痛。
可能接下来会再写一个2025年的计划。拖24年时不时思考的福,25年的计划,大概不会再像24年一样,是一个不合格的OKR了吧,笑。